9月30日,阮中明在馬鞍山烈士陵園裡將革命烈士墓碑上的灰塵擦掉,從2006年開始,阮中明就開始守護著這些烈士。
  馬鞍山烈士墓碑文
  馬鞍山烈士墓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,這裡安葬著原川西軍區為解放和建設大西南,獻出寶貴生命的四十餘名革命烈士。他們是高義文、耿福堂、王榮會、楊仕伍、牛明森、路元貞、付貴壽、範家音、丁家德、畢立華、楊子和、徐乃謹、程永具、李澤勛、甄英傑、孫若翰、王範娃、粟貴林、鐘國賢、陳洪慶、陳貴榮、陶銳、劉文彬、郭俊虎、郭孝祥、李森、沈玉清、張友山、向逢春、黃定群、李銘、戴錦瑞等。
  成都馬鞍山路,是一條依傍在繁華的一環路邊上的小巷,高樓中間,有一塊種滿松柏的平地,在鬧市中顯得格外肅然。這是一片烈士陵園,裡面埋著41名烈士,他們有的犧牲於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剿匪作戰中,有些則是在和平年代中為守衛祖國和平而獻出生命的勇士。
  年近50歲的阮中明是這塊陵園的管理員,2014年9月30日,是第一個國家烈士紀念日。在這片不過600平米的土地上,他已經守護了8年。
  城市中的烈士島
  8年前,阮中明成為了馬鞍山烈士陵園的第二代守墓人。他聽老輩人講,這座陵園最早在1950年就有了,當時這裡的邊上還是農田,烈士們被集中埋葬在了這樣一個安靜的處所,在他們當中,甚至有些人已經和祖籍失去了聯絡,很多年都沒有親屬來祭奠。
  上世紀80年代,政府曾經對這片陵園進行了重新修繕,併為烈士們立碑紀念,周圍也豎起了圍牆。隨後幾年,陵園附近的高樓陸續建起,陵園真正成為了城市中的烈士島。
  “這些人犧牲的時候,不過20來歲,有些還是十七八的小伙子。”在陵園附近生活了幾十年的胡大爺指著自己說,要是他們還活著,應該也能和自己一樣住樓房了,“就這麼看了幾十年,讓高樓這麼一圍,很多年輕人都看不到他們了。”
  8年的21本記錄
  阮中明的工作看起來很單調。清掃陵園,記錄訪客是他全部的工作。8年間他記錄了21個大小不一的本子,有每個來訪者的單位和訪問時間。
  “每年清明能有幾千人來祭掃,有學生,單位組織的人。”阮中明說,過了清明節後,這個陵園每天的訪客差不多有10個左右。這兩天來祭奠的人突然增加了不少,9月30日一上午,陵園中的花圈差不多就擺滿了。老阮說,他覺得這像是又要過什麼節了,就問了問前來祭掃的人,這才知道,9月30日是國家烈士紀念日。
  “沒什麼不一樣,我還是一早就來陵園裡清掃。”當記者問及紀念日對阮中明有什麼不同時,這位話不太多的中年人十分平靜地回答,“我覺得,犧牲的人,每天都要紀念。”
  陵園守望者
  昨天,烈士陵園正在整修,其中一位烈士陵寢前已經豎起了大理石碑。老阮俯下身,把立起來不久的石碑擦拭到反光。他說,雖然這些烈士的名字有記錄,但是名字和陵寢是對不上號的,甚至籍貫也都難以查證。一些人等待了幾十年都沒能等來祭奠自己的親人,但有一件事,還是讓他相信奇跡總會發生。
  三年前,一位白髮蒼蒼的湖北老人,突然造訪阮中明管理的烈士陵園,他說,他是烈士戴錦瑞的哥哥,自從弟弟在解放初期與家裡失聯,他找弟弟已經找了幾十年,“他說,他知道弟弟當兵,多半已經犧牲了,就在上海等地的陵園尋找,沒想到弟弟已經在成都睡了這麼久。”說到這裡,老阮反問記者,你覺得這個陵園能不繼續守下去嗎?
  華西都市報記者崔燃實習生易霄宇楊浩然攝影張磊  (原標題:八年21本記錄 守護城中“烈士島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y79sygal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